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李燕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李燕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如何评价清代大臣张伯行?
张伯行是清代康熙朝著名的文官,死后配享太庙,享受无上尊荣。作为一位官员,张伯行的人生无疑是十分成功,他为官清廉,一生勤勤恳恳,不仅受到了百姓的爱戴和拥护 ,而且也获得了统治者的高度赞赏,康熙称赞他是“天下清官第一”,雍正帝还特赐他“礼乐名臣”的匾额,这在整个清朝都是十分罕见的。作为一位文人,张伯行是清代著名的理学家,一生著作颇丰,曾著有《困学录》、《正谊堂文集》、《子学集解》、《学规类编》等,在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张伯行
张伯行是河南开封人,生于顺治八年(1651年),进士出身,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步入仕途,曾做过按察使、巡抚、户部侍郎、吏部尚书等职,可以说他的一生都与政治离不开关系张伯行是开封仪封(兰考)人。进士出身,历任按察使、巡抚、户部侍郎、礼部尚书等职。张伯行为官期间,取得了不少的政绩,在治河、赈济灾民、肃清吏治、大兴文教等方面均作出了重要贡献,张伯行的政治贡献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
噶礼和张伯行画像
一、治河成就,这也是他仕途得意的开始,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河南爆发了严重的洪灾,突如其来的洪水对当地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了威胁,此时正在家乡丁忧的张伯行自己组织劳动力,用沙袋填筑河堤拦堵了洪水。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张伯行因治河成绩突出而被授为山西济宁道,主管运河。
二、赈济灾民,张伯行在济宁任官期间,适逢当地位饥荒之年,许多百姓流离失所,饥饿成群,张伯行为了救急,在朝廷的赈济物资到来之前,便就近从家乡运来了钱粮和棉衣以解决百姓的饥寒问题。为了赈灾,张伯行不顾朝廷的命令自掏腰包赈济,此事还被山东布政使当作弹劾的理由。
张伯行“有廉无才”、“刚正不阿”的***一生!
当我们提起张伯行时,估计现在的大多数人并不认识他,也对张伯行不甚了解。其实张伯行是个富有***色彩且具有争议的这样一个清朝政治家和文人。张伯行是我们今天河南省兰考人,清朝时期的著名大臣,理学家。
张伯行从小的时候就特别聪敏好学,受父亲、祖父的影响,品德也很高。在十三岁的时候张伯行就通读了四书五经。在康熙四十二年的时候,张伯行被任命为山东济宁道。这时候正恰逢自己管辖的地方遇到了灾荒之年,张伯行便从家乡运来钱和粮食,并缝制棉衣,用来解救百姓的饥寒,得到百姓爱戴!在康熙四十五年的时候,张伯行被任命为江苏按察使,按照当时的社会风气和官场潜规则,新任的官员要给上司送礼,用来向上级表示尊敬,也表示请求以后关照提拔,一般大概需要白银四千两左右。但是张伯行非常耿直正派,从不巴结上司,对***风气张伯行是十分的深恶痛绝,他说:“我为官,誓不取老百姓一分钱,安能办此!”所以张伯行拒绝送礼。不但如此,在任内张伯行还尽力革除当地弊病,整顿吏治,因而得罪了他的上级总督和巡抚,常受到他们的排挤。康熙四十六年的时候,康熙帝提拔张伯行为福建巡抚。在福建、浙江主政期间张伯行大力发展教育和民生,严厉打击下属贪腐,并取的了一定的成绩。
张伯行虽然为官期间勤政廉洁,但其也有非常大的争议。张伯行生长在大地主家庭,衣食无忧,在他当官期间,一切花销包括米麦蔬菜、衣服穿戴,甚至是磨面的牛、石碾都是从河南老家运来。在政务处理上,往往表现无能。在张伯行所主政的江苏省内,盗贼经常出没,案件堆积如山,连康熙帝也说“张伯行操守虽清廉,但为人糊涂,无办事之才。”后来雍正皇帝干脆直接斥责张伯行为“木偶”。雍正皇帝对以前的清官政治深为不满,对官员的“操守”和“才能”问题进行了新的定义。
通过以上对张伯行的分析和讲述,我们知道了张伯行是一个为官清廉,一心为民,拥有一定学术成就的官员。但是在政治才能方面张伯行还尚有不足之处,有廉但无才。与其说张伯行是一个官员,不如说张伯行更像是一个文化学者。
以上为本文的全部观点,如有不同意见欢迎围观讨论交流!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李燕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李燕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