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民国上海教育发展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5个相关介绍民国上海教育发展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民国上海多大?
上海特别市成立,直辖于中央***,上海始有直辖市一级建置。1928年春,上海特别市宣布租界为特别区。7月,接收上海县属上海(沪南)、闸北、蒲淞、洋泾、引翔港、法华、漕河泾、高行、陆行、塘桥、杨思和宝山县吴淞、殷行、江湾、彭浦、真如、高桥等17市乡,为上海特别市的实际境域,面积494.69平方公里(不含租界)。
民国上海面积
上海是二十世纪中国最大的都市,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五六个城市之一。然而直到二十世纪中叶,上海的实际区域还很小。
1、民国上海的城市规模
整个城市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仅指市区,不包括属于上海市政管辖下的郊县)只有31.8平方英里(82.4平方公里),作为这个城市的主要部分,也可以说是现代上海形成和发展的基地,从前的外国租界,差不多是13平方英里(33平方公里)。城市的核心与1848年中英条约指定的边界基本相符,大约470英亩(7平方英里)。
看电视,民国上海有些有名的歌女***,是真吗?
民国电视剧有个是叫"风尘舞蝶",电影是叫"上海***",两个讲的是一个内容,女主角一个叫花红艳,一个叫白黛琳,电视剧是林志颖,钟汉良,,陈红,郑家榆演的,电影是许晴,张晓琳,涓子演的.
上海民国时就有的景点?
上海一直以“租界文化”著称,所以这座城市还是留下了许多民国时期的建筑。著名的外滩上的万国建筑群,都是民国时代的烙印。正因为民国时期梦幻般“十里洋场”的向往,也成就了上海这座海纳百川的移民城市的崛起。
开埠之初,就吸引了四面八方的能人志士来到上海一展身手,也为上海留下了很多不朽的景点——“名人故居”。
有谁知道民国的上海银行是什么银行?
民国时期的上海银行就是交通银行。中央银行 中国银行 交通银行 中国农民银行,称为民国四大银行。另:清末的国家银行是大清银行和交通银行,北洋***的国家银行是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国民***的国家银行是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和中国农民银行。
民国时期的上海有多繁荣发达?
上海作为第一批开埠城市,在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大批躲避战乱的富豪避难上海。经过二十多年的飞速发展,到了甲午战争时期,上海已经是中国第一大城市,国内城市中独一档的存在。
民国初期,适逢一战,西方列强无暇东顾,民族资本主义得到进一步发展。商人抱着实业救国的思想,建厂房、开工厂,一时如雨后春笋。这时的上海进一步稳固其作为全国经济和金融中心的地位,同时也是中国最重要的工业基地和通商港口。 到全面抗战前夕,上海以不到全国国土面积的万分之一,人口的百分之一,产出的GDP却占据了全国的10%,上海的繁华发达可想而知。上海到底有多繁华,下面这组数据很能说明问题! 鲜为人知的是,民国时期的上海面积很小,勉强接近六百万平方公里,但是城市人口数量却极其庞大,超过四百万。这么多的的人口,其消费能力也是不可小觑。这一点集中体现在了房地产领域,在“黄金十年”时期,上海的地价蹭蹭上升,以中百一店基地为例,每亩地价由 1927年的银元九万两涨到了1933年的十八万两;房地产交易总额也连创新高,1930年达到0.84亿元,1931年达到创纪录的1.83亿元。 整个民国时期,上海和平饭店一直是最为有名的地标,77米高,造价248万两白银的和平饭店曾接待过无数中外政要,有“远东第一楼”的美誉,至今仍在营业运行。
“要想富,先修路”这句众口皆熟的名言在上海得到了很好的践行,在上世纪20年代末,公共租界一共修路28万公里,华界修路23万公里,租界几乎全是柏油马路,地面平坦,而华界则多以煤屑路、小方石路面貌出现。 彼时,上海市民出行以乘电车为主,开销小且费时也短,从法租界到公共租界是一枚铜元,在公共租界兜一圈也是一枚铜元。公共租界共有电车线路16条。据统计,1930年乘客总数达到1.2亿人次。
小轿车也在上海流行开来,1934年公共租界已有小汽车9515辆,其中有驾照的驾驶员1604人,有驾照的车主369人,另备案登记的驾驶员17854人;而在法租界,自用汽车4160辆,营业汽车513辆。上海的汽车保有量,稳稳地雄踞国内第一位。 拼作为最为繁华发达的城市,上海工人的收入也比国内其他区域高,一个普通工人的月工资在20元左右,在歌舞厅上班的***,月收入可过百。不过消费也不便宜。一***事变后,在市区租个单间房,一月起码要10元大洋。总体来说,当时有稳定工作的家庭,生活水平还算不错,一个月能吃四次荤菜,其他日子则以则以蔬菜、豆制品为下饭菜。 当然,上海的繁华发达是建立在西方殖民者利益***点的基础上的。
上海(Shànghǎi)是中国第一大城市,世界第八大城市,中国中央四个直辖市之一。有超过2000万人口居住和生活在上海及其附近地区。上海位于中国的华东地区,地处长江和黄浦江入海汇合处,是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的一部分。昔日的上海,只是一个以渔业和棉纺织手工业为营的小镇。全市人口1888.46万(2008年末,中国省级行政区第25名),其中,户籍常住人口 1371.04万人。人口密度2,638人/平方公里(2008年,中国省级行政区第3名)。其中市区人口1453万(2007年,中国城市第1名)。全市常住人口自然增长率2.72‰,户籍人口自然增长率-0.75‰(2007年)。19世纪,由于上海良好的港口位置使其开始展露锋芒。1842年《南京条约》签定后,上海成为中国开放对外通商的口岸之一,并很快因成为东西方贸易交流的中心而迅速发展。至20世纪30年代,上海成为跨国公司开展贸易和商务的枢纽,是亚太地区最繁华的商业中心,被誉为“东方巴黎”。***战争后,第一次***战争后,依照1842年签订的中英南京条约,上海成为五个对外通商口岸之一,允许英国上海设立租界。后来,又陆续有了其它列强的租界。当时上海的租界地区享有完全独立的行***和司法权。租界的存在使得上海未被战火所波及,并享有实际独立的地位和充分的国际联系,带来了近代上海的繁荣。
这一点,和现在的吸引外资是一个道理,外国人打开中国的国门,和后来日本侵华战争不一样,他们是为了打开一个市场,给他们的贸易带来利益。所以,上海得到了这个契机,作为贸易中转站,不但有大量的进出口税额,还有很多外国的投资商在上海进行各种各样的投资,正是如此,开埠后的近代上海成为远东最繁荣的港口和经济、金融中心,是近代亚洲唯一的国际化大都市。当然这些利益都不归大清国所属,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租界和洋人在华的贸易带动了上海的建设和发展。而在民国时期到后来的抗日战争,由于虹口、杨浦两区后来被划为日军防区,成为日本势力范围,在淞沪会战期间和华界一样受到重创。但在1949年建国之后,外国人几乎全部离开了上海,上海随即没落。改革开放后的1990年,上海又开始重现往日的繁华,成为了今日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和全球最大的贸易港口。今日的上海,不光是中国重要的科技、贸易、金融和信息中心,更是一个国际文化交流和融合的地方。上海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国际化大都市、全球重要的经济和贸易中心。一些提案也提出上海会成为未来的全球城市。国际主流媒体更将上海形容为“世界经济发展最快的典范”。正在向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目标迈进的上海,肩负着面向世界、服务全国、联动“长三角”的重任,在全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在这个土地面积仅占全国0.06%、人口占全国1%的城市里,完成的财政收入占全国的八分之一,港口货物吞吐量占全国的十分之一,口岸进出口商品总额占全国的四分之一。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民国上海教育发展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民国上海教育发展的5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