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上海交通大学人才招聘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上海交通大学人才招聘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上海交通大学人才招聘先面试后笔试吗?
不是。
上海交通大学人才招聘先笔试后面试。
上海交大人才招聘校测形式为笔试+面试,笔试为通过性的笔试,与最终的成绩没有关联,只需要通过即可,但是笔试相对来说通过难度较大,竞争比较大,但一旦笔试通过后的面试则相对容易,一般而言面试只需要发挥到平均水平,就有大概率能够被录取。面试的成绩决定了学生能否被录取。
上海交大博士毕业会有安家费吗?
是没有安家费的。
在上海人才济济,每年毕业的博士数量都非常多,再加上全国各地来上海应聘工作的人,其中一部分也具有博士的学历,所以在上海普通的博士是没有安家费的,只有作为人才引进也就是高层次人才才可能会有安家费。这可能也是上海的一个特点。
上海交大机械国际化试点班好不好?
非常好。
上海交大机械类国际化人才培养试点班依托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雄厚的教学和科研实力,对标世界一流大学的办学模式和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是交大的王牌专业,而且交大本身就是上海985大学,就业率很高,前途也很不错的。据统计,该试点班学生毕业后37%选择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国外知名高校深造,37%进入国内高校继续攻读研究生,26%选择进入知名企业就业,成为企业重点培养对象和未来领军人才。
上海交大博士求职被拒,只因本科学校太普通,第一学历重要吗?
很重要!第一学历歧视普遍存在!
之前就报道过一则消息:华科女博士就业遭第一学历歧视 博士求职被查“三代”。这名华中科技大学的女博士从硕士一路念上来,在男多女少的工科专业,作为一名女博士可见能力不一般,但是光鲜的博士帽并没有给她的求职增添多少砝码。她在应聘武汉一所二本高校时,顺利通过了院方的笔试、面试,并得到院领导的口头承诺,但办理入职手续时,却在该高校人事处被截胡了,“就因为本科念的是一所不太起眼的学校。”
这是这名博士遭到学历歧视后,发出的感慨,“我知道自己的过去不够辉煌,所以现在越来越努力,没想到影响未来的,恰恰是过去的历史”。我想,这也是任何一个受到学历歧视的人内心的苦涩,难道不应该看当前能力和以后的发展潜力吗?对待人才能这么简单的一刀切吗?这是对待人才应该有的态度吗?
正如题目和现实案例所言,眼下正是逐步进入应届毕业生求职高峰期,不过,你会在人才市场招聘会上发现,一些名牌高校的硕士、博士求职却屡遭被查本科“出身”的尴尬。即使硕士、博士都出自“名门”,如果本科不幸“沦落”到二本或非名牌院校,用人单位只需一则招聘简章,就能轻松让你出局。
面对第一学历歧视如何破?我来分析一下
我认为大概有三个原因:
原因1:本来应该是能力第一,但在现在市场上有的岗位出现了严重的博士饱和僧多粥少就业局面,只能增加限制条件,简单粗暴地进行筛选。这个实属无奈,对于真正有才华的人会是一种挑战,也是面试单位的损失。
原因2:出身基础论。认为大专或者普通高校起点的研究生、博士生总归基础差。基础又不是一成不变的。一个人即便过去基础差,读了这么多年书,做了这么多研究,难道基础还应该差吗?这种公司的HR就应该先开除,以免影响公司发展。
今天刚拒了一个985博士,第一学历是省属二流高校(没进省一流的那种),但否决的理由完全不是因为他的第一学历。
这位博士投来简历后,作为hr,我首先按照学校的基本要求看了一下他的情况。博士毕业于985高校,而且所属学科为A类学科;有2篇top期刊论文,他本人标注为中科院一区,但按照大类分区其实是二区;研究的大方向和学院一些老师有交叉;本科虽然是二本学校,但所学专业与硕博一致。这样基本上就属于合格简历了。
下一步我就把简历转给学院相应系的负责人,他们做进一步的评估。大概半天时间,系里给我回复,说这个人不太合适。
一是论文虽然是top期刊,但实际上是跨了学科的top,不算本学科的主流期刊。看了论文后感觉创新性不是很强。
二是相关研究虽然内容有契合,但研究方向和学院老师大不相同,来了之后势必要牺牲他目前的研究基础。
三是除了论文外,参与的科研工作层次不高,博士期间主要做一个企业横向课题,研究偏应用。
所做的判断,全部是基于学术本身,第一学历根本没提。
当然,如果你说完全不重要,也不对。对于这类第一学历一般的应聘者,我们在学术评价方面的要求可能就会提升一些,但仅凭第一学历就把应聘者否决掉,这事有点low了。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上海交通大学人才招聘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上海交通大学人才招聘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